合同纠纷诉讼是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解决因合同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引发的争议的法律程序。那么,下面小编科普一下解决合同纠纷诉讼需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前期准备
收集证据:
核心证据:合同原件、履行凭证(如交货单、付款记录、发票)、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通知函)、质量异议证据(检测报告、照片、公证取样记录)等。
电子数据:需通过数字证书、哈希值校验等技术手段证明其真实性,确保内容完整且未被篡改。
补充证据:若证据不足,可自行收集补充证据(如录音、聊天记录、票据等),或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如银行流水、公司财务账册)。
确定管辖法院:
一般规则: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协议管辖:合同中可约定由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或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
专属管辖: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继承遗产纠纷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撰写起诉状:
内容要求:明确原被告信息(姓名、住所、法定代表人等)、诉讼请求(如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解除合同等)、事实与理由(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纠纷产生原因)。
注意事项:诉讼请求需具体明确,事实与理由需逻辑清晰,避免模糊表述。
二、诉讼流程
立案:
提交材料:携带起诉状、证据材料(合同原件、履行凭证、沟通记录等)及身份证件,前往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
缴纳诉讼费:立案后,按法院通知缴纳诉讼费用,费用标准根据案件类型和标的额确定。
审查结果:法院审查材料后,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缴纳诉讼费;不符合的,告知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审理前准备:
送达副本: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确定开庭时间并通知双方当事人。
举证与证人:双方可在这期间进行举证、申请证人出庭等。
证据交换:双方交换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明确争议焦点。
开庭审理:
法庭调查:双方陈述事实、出示证据,法院核实证据真实性。
质证与辩论:对证据效力、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最后陈述:双方总结观点,法院休庭评议。
判决与执行:
判决: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当事人对判决不服的,可在规定时间内上诉。
执行:判决生效后,若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
三、特殊规则与注意事项
诉讼时效:
一般时效: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特殊时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4年。
最长保护期:自权利受损之日起超过20年的,法院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可依申请延长。
财产保全:
诉前保全: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防止被告转移财产。
诉中保全: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申请,确保判决能够执行。
调解与和解:
诉前调解:向法院申请,由法院组织调解,若达成一致可快速解决纠纷,节省时间与成本。
诉讼和解: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自行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可根据协议制作调解书或准许撤诉。